【信息时间:2021-09-14 阅读次数:】
“一中心、两高地、一典范”的总体定位,形象勾勒出保护区下一阶段发展蓝图,为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校准了航标、指明了方向。蓝图已经绘就,奋斗正当其时。在“古城、老城、新城”的建设进程中,青年当仁不让,擦亮保护区金字招牌,青年大有可为。
鼓励一线建功,凝聚保护区建设的青春合力。明确“一中心”既是保护区的总体定位,也是辖区的资源优势。志愿服务一线。发挥共青团在青年群体中的组织力与号召力,实施“一线有我 号队出列”青春建功行动,引导广大青年自觉融入发展大局,6支青年突击队在华贸等重点项目中带头冲锋,在“百日攻坚”“一年冲刺”中苦干实干。用好大运河保护巡河护河、文化宣讲、非遗传承3支青年志愿队伍,依托6处高校共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,以常态化+阶段化志愿服务形式,深化校地联动,在“运河十景”建设、疫情防控、残障人士关怀等任务中展现青年作为。联合行动一线。全面推广“四联四动”城市基层团建工作法,更加注重区域组织联建、区域资源联享的行动质效。今年五四期间,共青团姑苏区古城振兴联动支部正式成立,推出“四项行动十大项目”,初步构建“区级-街道-重点项目”三级组织架构。截至目前,累计成立9个团的联动支部,联动95家成员单位,开展项目107个,有效发动各类青年12000余人次,形成了“平江青动力”“红色摇篮·初心之旅”青年学习线路等一批特色品牌。项目攻坚一线。抓实17个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项目建设,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,集中开展产业园、楼宇“团建助企”行动,重点在蓝芳华、美地PARK、联实大厦等载体内开展“青增能·活力园”十项行动。稳步推进“梦想小屋”改造,加大对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”及困境青少年的关心关怀,链接多方资源,提升社会关注。
优化引育留用,汇聚保护区发展的青年人才。助力建设“创业者天堂、创新者乐园”,形成服务青年、服务人才、服务产业全链条。聚焦优质人才靠前引育,深化“校园苏州日”品牌,对接高校优势专业,通过“社区青春行动”“暑期社会实践”等方式建立合作机制。在姑苏创新创业精英团队大赛中特设青年创新创业奖,巩固与青年创新创业项目之间的联系,跟踪项目落地。开展“青年岗位能手”专项评比,树立向青年人才倾斜的鲜明导向。聚焦新兴青年发掘培育,打造“共享微空间”,以姑苏区新兴青年联合会为抓手,凝聚青年手工艺人、非遗传承人和文创设计师,搭建传统与时尚相互“碰撞”的平台,签约对接李良济、雷允上、采芝斋、绣娘丝绸等老字号品牌,提供包装时尚升级设计方案。紧扣姑苏区古城保护重大课题,搭建平台,让青年直接参与旧城改造、老宅更新等实操项目,助力古城全面振兴。聚焦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,系统实施姑苏区新生代企业家“菁锐”培养工程,举办好首期新生代企业家训练营,重点关注青年企业家、创新创业团队、老字号传承人,成立“菁英联盟”,完善人才输送和培育路径。对“菁英联盟”成员探索“青年人才驿站”“人才礼遇卡”等定制服务方式,走到长三角、C7联盟主要城市,畅通青商互动渠道。
引入青年角度,打造苏式生活典范的青春样板。探索苏式生活典范的年轻化表达,注重“江南文化”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。对短期来苏青年游客来说,苏式生活典范意味着带有强烈江南文化属性的标志性景区、生活场景、体验活动、美食符号等,其本质是可观、可玩、可带走的文化产品或者商品,用以满足社交展示或者文化的猎奇心理。要以开发新颖有趣的文创IP、丰富展示体验场景,服务好青年游客,加深对姑苏的“第一眼好印象”。对长期居留的在苏青年来说,苏式生活典范是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,多数人认为苏州既有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又有精致的生活体验。要顺应青年对公共事务的关注,从对青年的吸引力、青年的可参与度和青年的获得感三方面入手,广泛发动“青春观察员”,关注青年讨论度高的话题;通过空间场景的年轻化、参与渠道的多样化,汇聚青智;以分类精准、丰富的活动供给,让服务直达青年。
(本文作者系共青团姑苏区委书记娄子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