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住建委探索老旧街区更新路径助力古城向“新”生长
近日,苏州市姑苏区十全街片区综合更新提升项目成功入选全国“老旧街区改造类”典型案例,探索出一条兼顾老旧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特色路径。
一是“四频共振”共同缔造创新工作机制。由市区政府、国企平台、技术专家联合成立十全街综合整治提升工作专班,创新“居民商户+街道社区+实施主体+总师设计团队”四方共建的共同缔造机制。通过“社情民意联系日”“居民代表座谈”等,建立商业促进区、建设十全会客厅、搭建协商平台,全民参与设计、自我更新,推动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。截至目前,成立400余家商户的自治联盟,发动商户认养绿化、共办民俗节等活动50余场,通过居民座谈会精准对接需求,公共服务满意度达98%,形成“更新成果人人共享、街区治理人人参与”的可持续生态。
二是“三维更新”街区空间解码更新策略。坚持“无感施工”,采用轻干预、少扰动、针灸式等方式,通过空间重组,解决人车路权矛盾、建筑前区步行体验不佳、空间载体低效利用、滨水空间消极不显、开放空间缺乏亮点等问题,提升街区整体风貌景观。精细化处理沿线台阶不平整问题196处,整改、分类优化空调冷凝管、雨水管滴水问题42处,解决路面积水痛点。同时,沿线非机动车停车共享泊位从改造前1372个增加到改造后1530个,处理各类电箱119个,立杆87杆,清理石球、电话亭等路障设施112处,为步行通道腾挪空间。
三是“两次编码”文化符号激发街区活力。以文化基因为底层代码,梳理开放沿线历史文化资源,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底线性的恢复和保护、原真性的利用与展示。通过精细化排查低效资产,差异化进行业态补充,全面盘活闲置资产,打造“十全十美”文旅品牌。挖掘并梳理十全街沿线15处文保单位、21处控保建筑(历史建筑)、30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,以及161株古树名木,其中,重点塑造14处桥头空间,打造“一桥一故事,一桥一场景”景观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