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信息时间:2025-03-27 阅读次数:】
一是全过程党建引领,变“组织优势”为“治理效能”。坚持“书记抓、抓书记”,形成“区委书记—部门党组书记—街道书记—社区书记”四级组织体系,凝聚各级党组织和各方党建力量形成强大合力。自2021年9月起,固定每月第二个星期日上午,全区1300余名机关干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1600余名政法干警主动下沉169个社区,直面群众、回应关切,累计开展活动43期,接待居民群众2.4万余人,直接解决诉求2.3万余件,诉求解决率90%以上。
二是立体化汇聚诉求,变“被动倾听”为“主动感知”。坚持每天都是“社情民意日”,打造立体化社情民意平台,全量汇总信访事项、12345工单、热线电话、人民网留言、物业工单、网络舆情等各类渠道诉求,2024年全区实际办理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7.51%,越级进京访同比下降60%,信访质态优良。线上建立3941个“幸福家园微网群”,覆盖约37.7万户、94.3%常住居民,线下推进社工包干走访,实现每季度走访全覆盖、重点人群100%上门走访,持续提升社会感知力。
三是闭环式处置办理,变“有一办一”为“举一反三”。按照“ABCD”诉求分级分类处办,“办不成的事”逐级上报,确保矛盾不上行、事项上行。建立“137”工作机制,属地社区、街道按照首问负责直接办理,实现小事即办;街道申请“民生小事”专项经费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,实现实事快办;区级层面每月召集社情民意联席会议,坚持“每月一题”集中研究矛盾纠纷和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领域,从解决“一件事”向办好“一类事”延伸,实现难事联办。
四是多元化角色联动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握指成拳”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,积极发动居民商户参与绿植认领、志愿服务等基层工作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。注重挖掘社会组织、“两新”组织等各方资源,签订新兴领域“党建引领 融‘新’共治”共建协议,发布首批新兴领域党组织认领“牵手共治”项目、首批暖心更新工程家庭改造清单,评选“十大领域志愿服务团队”“十佳社区合伙人”,形成上下联动、左右协同的多维治理格局,不断激发治理活力。